当前位置:首页

二炮在哪裏(天津二炮在哪)

发布时间:2025-07-05 07:30:02   来源:湖南衡阳衡南县    
字号:

1月10日是中國首個“中國人民警察日”。中國是世界上社會治安最好的國家之一,人民警察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、社會公平正義等做出了重要貢獻。堪稱真正意義上的“為了歲月靜好而負重前行”的英雄群體。如果你知道一些新中國成立前老北京的“警察史”,你會有特別真實的感受。

二炮在哪裏(天津二炮在哪)

警視廳的成立標誌著北京現代警察組織的建立。當時北京人口不到80萬,而警視廳的編製卻高達2萬人。

民國西路焦敏巷執勤的警察。

民國時期清華大學門前的崗亭和警察。

手拿“二炮”鬥匪徒

北京警察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01年步兵在衙門設立的派出所。“左右兩翼有警務室,官商負責維持治安”。當年5月29日,北京善後協巡總局及其下屬協巡局成立,明確規定負責維護北京的社會秩序和公共秩序。此後,工業巡檢局和內外城巡檢司相繼合並重組。直到1913年,北京警察廳的成立,標誌著北京現代警察製度的建立。

在內城外城巡防總部時代,北京的警察係統規模很大。內城巡撫本部,有左、中、右三廳,共分26個區。各區有204個派出所,3354個。要知道,內城巡警總部的管轄範圍隻有二環以內,總麵積100平方公裏,相當於每半平方公裏就有一個派出所,以至於當時派出所傳達上級的指示,都是靠在門口喊話來傳播的。內城如此,外城更不用說了。當時整個北京城的人口不到80萬,而警視廳的編製卻高達2萬人。

起初,警察對北京市民來說很陌生,因為過去內城是八旗街兵,外城是五城闖關東,都穿著傳統的“不。Kans”,而警察們穿著製服,帶著洋刀,腰上插著警棍,脖子上掛著哨子,張著嘴和人說話,閉著嘴。

北京最早的警察大多是家在北京的旗人。這些人吃了200多年的皇家食物。清帝退位後,他們不得不找工作。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了警察,但他們非常擅長在茶館裏關籠子和鳥。他們抓不到小偷,也拿不到贓物。他們遇事愛躲躲藏藏,油嘴滑舌,滿口大道理。袁世凱內閣巡檢司大臣趙秉鈞覺得管理他們很頭疼,就從天津調來一部分巡檢司,從保定調來一部分警察,把旗籍的巡檢司和警輔邊緣化。天津人會說話,會聊天,巡邏中遇到什麽民事糾紛,經常能聊到;保定的警察大多是主官。此外,清代直隸總督駐保定,省府雲集於市,可辦案獻。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“遊靜子、威嘴子、保鼎福的小狗”,其實就是警視廳內部對這“三大係統”的描述。

雖然組織龐大,人員眾多,但當時警察抓賊的表現很差。原因在李主編的《中等官話談論新篇》中有介紹:那時候警察每個月工資才十塊錢,而且不自帶食物。甚至“軍刀、手槍、大槍都是自己帶的”,以至於北京的老百姓戲稱自己“餓從公”。當一個強盜在路上搶劫我的時候,警察沒有追我。他們問為什麽,說:“恐怕那個小偷有手槍。”他們問:“那個警察不是也有手槍嗎?”回答

由於裝備要自費購買,很多警察一開始都是用沒上膛的槍嚇唬人,後來連槍都沒有了。先說承擔刑警職責的偵探隊。他們穿著灰色外套,隻在腰間掛了一條厚厚的汗巾,這樣從外套外麵看,他們顯得鼓鼓的,好像帶著手槍。當他們遇到土匪時,真正的武器是二炮。“二炮”有白有黃,白的是白的,黃的是幹黃土。在對抗對手的時候,先飛出白炮和黃炮,把對方的眼睛眯起來,然後俘虜.這種聽起來像街頭混混的行為,是一個曆史時期的真實情況。

身藏袖箭做武器

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,京師警察廳更名為北平特別市公安局,成為維持北平治安與社會秩序的專門機構。經過改革,整編為15個區322個派出所,下轄9410名警察。

此後,幾任公安局長對北平的警隊建設都進行了諸多工作,所取得的成績主要有四個方麵:第一是在各個派出所之間建立起了防匪電話網,共計裝設了590部警用電話,這樣哪裏出現了警情,可以立即呼叫支援,相互配合緝拿凶徒;第二是設立了警車隊,一開始隻有摩托車,車前裝有鋼板,車上安置機槍,每天下午兩點到第二天上午八點在全城各處重要地點巡邏,後來又籌款添購了汽車,汽車的好處是裏麵可以放自行車,這樣萬一歹徒往狹窄的小胡同裏跑,警員把自行車搬下來,騎上去照樣能追捕;第三是安裝聯戶警鈴,以兩家或三家為一組,遇有匪情就按鈴報警;第四是將值、守、巡固定化和規範化,要求警察對所在轄區的環境、居民和事態有足夠的了解,一旦發現形跡可疑之人立即盤詰。

“警察責在預防,與其能以緝捕於後,不如善於防範於前”,所以北平市警方多次清查戶口,“杜肖小之隱匿”。有關部門還製定了《人民報告獎勵辦法》,鼓勵遍布全市的人力車夫、汽車行及司機發現匪盜及時報案,案情確鑿會給予報案者不菲的獎勵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,是對民間槍支進行管製,除了登記造冊之外,凡是新添置槍彈必須報公安局核明,確有必要,方準購置,而私設槍爐者一律以通匪論處。不過由於槍支管理太過嚴格,致使偵緝隊外出執勤也懶得帶槍,而是發明了一種袖箭,袖箭藏在袖口中,用彈簧發射,殺傷力不大,但據說上麵塗有麻醉劑,見血之後,歹徒跑不了幾步就會昏倒。

鮮為人知的是,早在1930年,北平市公安局就從外國引進了指紋鑒定技術,添置了相關器械,聘請專家設班研究,1934年還將指紋室擴充為指紋股。1937年的1月7日,東城錫拉胡同發生盜竊案,丟失價值三千元的財物,經過勘查,在被盜房間被啟開的玻璃上發現指紋,北平市公安局的工作人員立刻將這枚指紋與嫌疑人等進行指紋核對,最後鎖定了一個名叫譚振國的仆人,而譚振國麵對證據,不得不承認了自己的罪行。

設立於北平的警官高等學校也漸具規模,其校舍位於北新橋以西的原神機營威遠精字步隊兵廠舊址,開設了偵探學、指紋學、警犬學、法醫學、監獄學、法學等實用的專業,聘請了很多知名的警法學家擔任教授,學期為三年,每學年有兩次考試,不滿六十分者,降班不許畢業。當時不要說警官,就算普通的巡警也要培訓和考試上崗。日本學者加藤鐮三郎在《北京風俗問答》一書中談了自己的感受:“要由我看起來,前清所辦的新政,像警察、郵政、電燈、電話、自來水這五樣,就是郵政跟警察很有進步,若是拿著郵政跟警察比較比較,可又是警察辦得最強了。”在加藤鐮三郎看來,警察之所以進步,“實在由於教育的發達”。警官高等學校就不用說了,當時北京的高等小學畢業生和中學畢業生,家裏窮的都去報考巡警,“警界的官吏也知道這個情形,所以考巡警的時候,一回比一回的嚴,(月薪)七八塊錢的巡警,也要做二三百字的文章,才算合格。像這樣的嚴格選拔人才,警察怎麽會不進步呢?您看看現在的各省跟內務部要(北京的)巡警、巡長、巡官多少名,去上哪個省裏當模範警察去。”

深夜依稀刀鏈聲

加藤鐮三郎所說的情況,有史料為證,那就是北平市公安局由於培養出了大量職業素養極高的警察,成了向全國各地輸送人才的源頭。據《京報》、《益世報》等媒體記載:1928年11月,南京政府訓令北平市政府由公安局遴選幹練巡警200人,送往南京服務;浙江民政廳、浦口公安局、津浦路局先後從北平調去1000餘名警察充實當地警力。

在學者陳鴻年先生的《北平風物》一書中,筆者找到了一些關於那段時期北平警察的寫照:“北平一共有多少警察,不曉得,凡是大街小巷要衝路口兒,都有個崗,站崗的警察,沒有槍,左腰裏有把長東洋刀,右腰裏掛根白捕繩兒。”他們除了調解鄰裏糾紛、抓賭,還製止倒髒水、小孩當街大小便什麽的,一到夜間,十點多鍾,他們就在各條黑胡同裏巡邏、遇到有沒關街門的就非常負責地拍門環子:“天不早啦,趕緊關街門啊!”陳鴻年感慨地說:“無論刮黃風,下黑雨,十冬臘月,滴水成冰的天氣,夜間您在熱被窩兒裏,睡醒一覺一翻身,有時就能聽見,巡警腰中所掛的東洋刀和刀鏈子相磕碰的‘呱啦呱啦’的響聲”……

北平市民的酣睡無論多麽香甜,都被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炮火驚醒,此後八年間,淪陷在日寇鐵蹄下的北京城遭受了無盡的摧殘,再往後的國民黨政府也名為接管實為搜刮,而在他們治下的警察係統腐敗無能,特別是俗稱“灰大褂”的偵緝隊,與匪盜勾結,不但不能維係治安,反而破壞市民安定生活。在著名學者翟鴻起先生的《老北平的街頭巷尾》一書中就寫到當時流行的一句話:“偵緝隊保著小綹,小綹養活偵緝隊。”而北京史研究專家方彪先生在《九門紅塵》一書中亦寫道:“其實‘灰大褂’無一不通賊、通匪,如果說‘灰大褂’有絕招的話,‘裏通黑社會’才是舊北京偵緝隊的正宗絕招。”

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,社會治安迅速改善。解放軍剛進城那會兒,發生了這麽件事,西直門內永昌煤鋪的鐵鍬被解放軍借走了,一時沒有歸還,煤鋪的一個小夥計嘀咕了兩句,被一個解放軍戰士聽到了,連裏、營裏四處查找,把煤鋪掌櫃的嚇壞了,埋怨那個小夥計說話不注意,惹了大禍,等解放軍在營部馬車隊的馬棚裏找到了鐵鍬,洗幹淨還回來,並連連道歉,這一下子煤鋪掌櫃的又驚又喜,說有這樣的仁義之師,北京城真的是可以夜不閉戶了。

大街上站崗巡邏的少數舊警察,在軍管會、軍代表的教育下,改變了作風,不敢再打罵和欺負老百姓,與此同時,一支新的人民警察隊伍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建立起來,他們與百姓親如一家,積極為群眾辦好事:扶老人過馬路,幫助群眾推車,派出所的民警走家串戶,密切聯係群眾……直到今天,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起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北京,還是會感慨萬千地說:“那時候的社會治安可好了!”

作為唱著“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,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”長大的一代人,人民警察一直是我們心中正義和安全的象征。

(原標題:京城舊警察 槍械需自備)

來源:北京晚報 作者:呼延雲

流程編輯:L019

版權聲明: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或改編。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图说天下

×
{dede:qrcode/}

推荐文章

友情链接